1. 网络模型
(1). OSI七层模型
a. 介绍
- 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于1984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(OSI)参考模型
b. 分层
①. 物理层
- 单位:比特
- 功能:传输比特流,与电信号相互转化
②. 数据链路层
- 单位:帧
- 功能:建立逻辑连接。进行硬件寻址、差错校验等功能
③. 网络层
- 单位:数据包
- 功能:进行逻辑寻址,实现不同网络的物理选择
④. 传输层
-
单位:报文段/用户数据报
-
功能: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(TCP、UDP)和端口号,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
⑤. 会话层
- 功能:建立、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
⑥. 表示层
- 功能:处理数据的表示,如编码、加解密和格式转换等
⑦. 应用层
- 功能:提供接口,实现各种服务
(2). TCP/IP协议模型
a. 介绍
- 是一个协议族的统称,包括了IP协议、ICMP协议、TCP协议、以及http、ftp、pop3、https协议等
b. 端口及协议号
①. 端口号
- HTTP:80
- HTTPS:443
- POP3:110
- FTP:20/21
- SMTP:25
- Telnet:23
- SSH:22
- server:445
- RDP:3389
- DNS:53
- DHCP:67/68
②. 协议号
- TCP:6
- UDP:17
c. 分层
①. 网络接口层
- 物理层:接收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比特流,传递给数据链路层
- 数据链路层:接收数据帧(以太帧),去除数据链路层头部与尾部,将数据包传递给网络层
②. 网络层
- 接收数据包,去除网络层头部,将报文段传递给传输层
③. 传输层
- 接受报文段,去除传输层头部,将数据传递给应用层
④. 应用层
- 接收数据并交给应用程序处理
2. 网络层
(1). ip地址
a. 概念
- 每一台计算机一个唯一的编号
- 唯一标识,是一段网络编码,由32位组成
b. 格式
- 4个字节
- 常用点分十进制表示
c. 分类
①A类
-
格式:第1个字节为网络地址,后3个字节为主机地址
-
范围:1.0.0.0 - 126.255.255.255
-
数量:256^3-2(一亿六千万多个)
②B类
- 格式:前2个字节为网络地址,后2个字节为主机地址
- 范围:128.0.0.0 - 191.255.255.255
- 数量:256^2-2
③C类
- 格式:前3个字节为网络地址,最后1个字节为主机地址
- 范围:192.0.0.0 - 223.255.255.255
- 数量:256-2
④D类
- 格式:不划分网络地址与主机地址,第一个字节前4位固定位1110
- 范围:224.0.0.0 - 239.255.255.255
- 作用:作为组播地址,无子网掩码
⑤E类
- 格式:不划分网络地址与主机地址,第一个字节前5位固定位11110
- 范围:240.0.0.0-255.255.255.255
- 作用:用于Internet科研(实验地址)
d. 特殊分类
-
0.0.0.0:是所有不清楚的主机和目的网络的集合
-
255.255.255.255:作为本网段内的广播地址
-
127.0.0.1:环回地址,别名Localhost,Windows下整个127.0.0.x均为环回地址
-
169.254.x.x:DHCP发生故障或响应时间太长时的地址
-
私有地址
-
10.x.x.x
-
172.16.x.x ~ 172.31.x.x
-
192.168.x.x
-
e. 适用范围

(2). 子网
a. 划分原因
- 有效利用地址空间
- 便于管理
- 可以隔离广播和通信,减少网络拥塞
-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
b. 划分方法
- 主机号拿出一部分来标识子网,另一部分任然做主机号
- 组成:网络号 + 子网号 + 主机号
(3). 子网掩码
a. 介绍
- 不能单独存在,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
- 将某个IP地址划分为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
b. 确定规则
- 凡是IP地址的网络和子网标识部分,都用二进制1标识
- 凡是IP地址的主机标识部分,都用二进制0表示
c. 三种运算方式
①. 与运算( & )
②. 或运算( | )
③. 异或运算( ^ )
- 值不同为1,否则为0
IP地址:11000000 10101000 00001010 11010111 => 192.168.10.215
子网掩码: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=> 255.255.255.0
与运算(&)
网络地址:11000000 10101000 00001010 00000000 => 192.168.10.0
(4). 无分类编址(CIDR)
a. 介绍
- 消除了传统的A类、B类和C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
- 采用各种长度的“网络前缀”代替网络号和子网络号
b. 格式
- 采用斜线记法,分为网络前缀和主机号两部分
- 例如:127.14.35.7/20
c. CIDR聚合
①. 聚合目的
- 将相邻的多个IP前缀合并为一个短前缀
- 聚合后的网段刚好包含合并前网段的所有地址
②. 聚合过程
1、2个前缀相同的网络可以聚合成一个网络
10111110 10111010 11011011 01011|000 => 190.186.219.88/29
10111110 10111010 11011011 01010|000 => 190.186.219.80/29
2、聚合之后
10111110 10111010 11011011 0101|0000 => 190.186.219.80/28
(5). 路由寻址
a. 步骤
- 主机A判断和主机B是否在同一个网络
- 不在,则根据路由表规则,进行交接请求处理
- 路由器判断主机B是否在主机A的F0/0网段,在则转发给对应主机(聚合因素)
- 不在,查找其它接口,并继续判断
- 都不存在,则废弃该消息
(6). GNS指令
1. 路由器配置
configure terminal => conf t //c从用户模式进入全局模式
interface f 0/0 => int f 0/0 //进入端口进行配置
ip add 192.168.1.1 255.255.255.0
no shutdown //开启端口,默认是关闭
end //保存退出(只本次生效)
wr //将配置固定
2.PC配置
ip 192.168.71.45/24 192.168.71.1
save //将配置保存至配置文件,下次启动自动加载
(7). 命令行配置模式
a用户模式
①. 功能
- 用户模式是最基本的模式,用户可以查看设备的基本状态和一些非配置性的命令。无法进行配置更改。
②常用命令
show
、ping
、traceroute
等。
③操作符
Switch>` 或 `Router>
b.特权模式
①. 功能
- 特权模式允许执行更高级别的命令,包括查看详细信息和进入全局配置模式。需要通过输入
enable
命令从用户模式进入特权模式
②常用命令
- 所有
show
命令、copy
、debug
、reload
等。
③操作符
Switch#` 或 `Router#
c.全局配置模式
①. 功能
- 在全局配置模式下,可以配置整个设备的系统参数和功能设置
②常用命令
hostname
、interface
、router
、line
、ip
等。
③操作符
-
Switch(config)#` 或 `Router(config)#
3. TCP/IP协议栈
(1). ARP协议
a. 介绍
- 将IP地址解析为以太网MAC地址的协议
b. 工作原理
- 主机A在当前局域网广播 ARP请求数据报,包含本机IP和MAC以及对方IP
- 局域网每一台主机接收并验证,验证失败的主机则废弃该数据报
- 验证成功的主机以单播返回ARP响应报文,包含接收方的IP地址和MAC地址
c. ARP缓存表
- 包含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关系
d. ARP报文格式
- 操作类型:1代表请求报文,2代表响应报文
- 源MAC地址
- 源IP地址
- 目的MAC地址
- 目的IP地址
(2). IP协议
a. 格式
- 首部前一部分固定20字节,后一部分可选字段长度可变
b. 重要字段分析
-
协议:占8位
协议号 协议名 1 ICMP 6 TCP 17 UDP
(3). ICMP协议
a. 介绍
- IPv4协议簇中的一个子协议,用于在IP主机与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信息
- 控制信息:网络通不通、主机是否可达、路由是否可用
b. 作用
- 在IP包无法传输时提供差错报告
c. 格式
- 包含在IP数据报中
d. 类型及含义
(1). 重要字段结构
-
目的MAC地址
-
源MAC地址
-
上层协议
字段 协议 0x0800 IP协议帧 0x0806 ARP协议帧
4. 传输层协议
(1). TCP
a. 介绍
- 面向连接的、可靠的、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
b. 主要特点
- 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
- 仅支持单播传输
- 提供可靠交付
- 基于字节流
c. 数据段格式
①.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
- 各占16位
②. 序号
- 占32位
③. 确认号
- 占32位
④. 数据偏移
⑤. 确认位ACK
⑥ 复位RST
⑦. 同步位SYN
⑧. 终止位FIN
d. 端口
①. 系统端口号
范围:0~1023
- FTP:21
- TELNET:23
- SMTP:25
- DNS:53
- HTTP:80
- HTTPS:443
②. 登记端口号
③. 动态端口号
e. 连接建立
①. 三次握手
②. 四次挥手
f. 可靠传输原理
①. 无差错情况
②. 超时重传
- 发送方保存发送分组的副本
- 分组和确认分组必须编号
- 超时计时器重传时间大于平均往返时间
③. 确认包丢失
- 丢弃重复数据包
- 接收方重新发送确认
④. 确认包迟到
(2). UDP
a. 介绍
- 无链接传输层协议
b. 主要特点
- 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
- 不保证可靠交付
- 面向报文的
- 支持一对一、一对多、多对一和多对多
c. 数据报格式
①. 源端口
②. 目的端口
③. 长度
④. 校验和
(3). TCP与UDP异同点
a. 相同点
- 都是传输层协议
- 都需要开放端口
b. 差异点
5. 应用层协议
(1). DNS协议
a. 介绍
- 将域名解析到IP地址的一种协议
- DNS协议基于TCP/UDP协议的,端口53
- 采用客户机/服务端模式运行在通信的端系统之间
- 可以输入nslookup命令查询域名对应IP地址
b. 域名组成
c. DNS解析
①. 查询方式
- 递归查询
- 客户机向本地DNS服务器查询,由本地DNS服务器进行跳转(客户机只发起一次请求)
- 迭代查询
- 客户机向本地DNS服务器查询,返回结果未命中,客户机继续向下一级DNS服务器发起请求(客户机发起多次请求)
②. 查询内容
- 正向解析
- 已知域名,解析IP地址
- 反向解析
- 已知IP地址,解析域名
③. 字段含义
(2). DHCP协议
a. 介绍
- 简化主机IP配置管理的TCP/IP标准协议
- 协议端口:UDP 67 / 68
- 自动分配IP地址,并提供安全可靠、简单的TCP/IP网络配置
b. 原理
- 客户机广播请求IP地址
- 服务器响应提供的IP地址
- 客户机选择IP
- 服务器确定了租约,并提供网卡详细参数